您现在的位置: 抑郁症 >> 疾病预防 >> 正文

“没用的,我想死” 警惕!抑郁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16-8-11 10:10:12

“没用的,我想死”警惕!抑郁

抑郁症这个困扰成年人的疾病正向青少年群体蔓延。据北京青年报报导,北京1所著名的大学里,毕业生中有40人被诊断为抑郁症,约占到该校心理咨询中心访问量的两成。

提到“青少年抑郁症”,很多人常常会和青春期心理叛逆联系到一起。还有些人认为年纪轻轻的,怎样可能得抑郁症,就是闲的没事“想不开”、“矫情”、“作”。大家普遍对这1病症有太多的漠视和社会误解,鲜少从客观的医学角度来了解这1病症......

“年纪轻轻”,怎样就得抑郁症了?

抑郁症攻击“青春期”

孩子的世界应当是缤纷多姿的,充满欢笑和快乐,可是有的孩子小小年纪却总是闷闷不乐。由于各种缘由,有许多孩子经常被抑郁的情绪所侵袭,严重的就会成为抑郁症。

高考邻近,广东一对夫妇带着18岁的女儿走进中山3院精神心理咨询科关念红主任医师的诊室。父亲1脸无奈地请医生帮个忙:“我们说她没有抑郁症,她不相信。请专家帮我们开导开导她,不要再装病啦。”原来,高三女生小文最近情绪波动较大,在备战高考的关键时刻,她却无意学习。小文的学习成绩一向不错,父亲对她有很高期许,开口相劝时,她却轻描淡写地说“没用的,我有抑郁症,我想死”。

“年纪轻轻,怎么会有抑郁症?”父母认为女儿的表现是临场畏战,意志不够坚强,便把她领到关念红眼前,希望借助医生之口告知小文她“不是抑郁症”。

但是,关念红跟小文细聊之下才知道,她并不是在吓唬家人。头几天,她曾爬到天台,试图自杀。“她说,站在天台边,一只脚已迈了出去,只是在最后一刻,突然想起父母中年丧女,晚年无人照顾会很悲惨,才把脚收回来。”关念红说,经过心理咨询,小文照旧有自杀的动机,符合中度抑郁症的诊断,需要尽快入院医治。但是,家长还在犹豫,不愿相信孩子得了抑郁症,也担心医治会影响孩子参加高考。

专家指出,不要以为未成年人就不会得抑郁症。当孩子闷闷不乐、无意向学,乃至嚷着“要自杀”时,家长务必要认真,别漏掉孩子发出的求救信息。大学生被卷入“抑郁症旋涡”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大学生与抑郁症离得很远。但是,事实却并非如此。即便在重点大学、名牌大学里,也有很多大学生承受着抑郁症带来的身体和精神的两重痛苦。

“消瘦无力、脱发、消化不良,神情呆滞,白天嗜睡,晚上失眠,焦虑,不停地反复做同一件事,情绪完全失控,有值得开心的事情反而大哭了几个小时。”如今,刚毕业一年的柳维回忆起大三那段可怕的日子仍心有余悸。

起初,由于根本没有意想到这是心理问题,柳维不停地求医,包括内分泌、肠胃科都去看过,也曾求助于中医,但情况不但没有好转,反倒愈来愈糟。直到看了心理医生,才知道自己已是中度抑郁症,再不医治就很危险了。“其实一些同学跟我一样,在情况已很严重的时候,根本不知道自己得了抑郁症。”

小鱼,就读于北京海淀某知名大学的文科专业,一向寡言内向的她,却在社交络上异常活跃,几近每天更新。翻看小鱼的

当被问起甚么缘由得上抑郁时,小鱼有些茫然,“要知道生病的具体理由,我就不会抑郁了,它就像感冒一样,一不小心就上身了。”硕士2年级时她出现整夜失眠的状态,恐慌当中她不断逼问自己为何会这样。睡眠紊乱,学习随之瘫痪,“当初就连煮个饺子煮粘锅,我都要进行深入的自我批评,然后上升到自我怀疑——你现在连个饺子都煮不好啦!”几经好友的敦促,她才来到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接受几次辅导后,心理老师建议她去北医六院看看,很快她被确诊为重度抑郁。

据中国高校传媒同盟的调查显示,39.9%的受访者曾怀疑自己得了抑郁症,34.38%的受访者表示,即便患上抑郁症,也不愿意去看心理医生。

缺“爱”的留守儿童易发抑郁症

“我想要他们回家,我想爸爸妈妈回来管着我……有好几次,我想对爸爸妈妈说出自己的烦恼,可话刚到嘴边,那边却匆匆挂了。”湖南初中生魏文,被欺侮几次后养成了打架报复的习惯,却又挣扎着想回到正路来。

可是,爸爸妈妈一直在外地打工,遇事便让他去找老师。渐渐地,他变得愈来愈孤僻、冷漠。有一段时间,他不再想父母,即便想,也不像原来那样亲近。再后来,他患上了抑郁症,头脑里出现一死了之的想法。

他也曾向父母求助过,说自己不想读书了,心里总在胡思乱想。父母不理解,骂他不知足。再提起时,父母心情好会说:“心里不痛快,就自己到街上去,想买甚么就买甚么。”以后,父母再不允许他提起这事。

正是在魏文情绪起伏不定的这段时期里,一次洗澡房里的小小冲突,他一时冲动,用一把水果刀刺死了同校男生,被判15年徒刑。进入监狱时,魏文刚满17岁,正在上高中。

17年前,浙江温州一对夫妻将出身不久的二儿子留给父母,带着4岁的老大去欧洲创业。辛苦打拼10余载后,夫妻俩事业有成,生活稳定,因而从国内接来老二睿睿。头两年,睿睿较乖,第三年开始叛逆。他攻击性强,与同学相处不好,跟在国外长大的哥哥和在国外出身的弟妹都合不来。“我是父母亲生的吗?”睿睿经常怀疑,“为何把我1人留在国内?”最近半年,他又上成瘾,逃课停学。父母劝不动很失望,因而把他哄劝回国,医院。该院副院长管伟立仔细检查后,确诊孩子患了抑郁症。“能治好他的病,花多少钱都行。”父亲痛心地说。

“青少年的抑郁症不容易被发现。他们不像成年人表现出长吁短叹的模样,也不总是独自在房间流泪哭泣。”管伟立介绍,他们更多地表现为易激惹、言行冲动暴躁、情绪易失控、生活懒惰拖拉、情感淡漠等。

“抑郁症的病根多在儿童期,5岁前乃至3岁前就埋下了。”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人文医学与行为科学教研室主任赵旭东说,现在不管甚么人家的孩子,富二代、官二代或平民子女,很多都缺“爱”。

“多万留守儿童是最大的隐患。”赵旭东认为,家庭是孩子体验情感、发展情商的摇篮。孩子没法从“摇篮”中取得必要的安全感、尊重、密切与爱,就容易出现低自尊、高抑郁等心理疾患。

摘掉“有色眼镜”,重视抑郁症

爸妈:闹自杀是在“装病”

从医院得悉,在春季抑郁症多发时,该院精神心理咨询科张病床每天满员,病人平均需等候3~7天才能入院。据统计,住院病人近5成为12~18岁中学生。让人欷歔的是,有些人向家长坦承有抑郁症,家长却不肯相信,认为孩子“意志薄弱”,闹自杀是在装病,以回避学习压力。

“我们发现,家长对抑郁症常有一种毛病的认识,认为孩子的情绪低落是‘为赋新词强说愁’,说‘要死’是开玩笑,转眼间却目击悲剧的产生。”中山3院精神心理咨询科主任医师关念红分析,中学生抑郁症频发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抑郁症的先天遗传、青春期情绪剧烈波动、学业紧张尤其是升学考试的“压力山大”等。

关念红指出,和抑郁症相比,双相障碍更具有迷惑性,容易令家长误解孩子抑郁是“装病,靠意志能挺过来”,从而错过孩子发出的“死亡预警”信息,拖延医治,终究酿成悲剧。

长期以来,有些家长过于重视物质生活和知识学习,却忽视了精神世界的发育和建设,让一些孩子的压力和负面情绪长时间得不到疏解。面对“青少年抑郁症”,有些父母难以接受,他们不但没有给子女提供应有的陪伴、慰藉与帮助,反而指责批评子女“想不开”“意志力不够坚强”,乃至打骂孩子,这样的态度让会让孩子在抑郁症的泥沼里越陷越深。

“病耻感”让大学生得病不容易被发觉

和一些名人一样,大多数大学生抑郁症患者都有过“人前坚强,人后懊丧”的挣扎。他们大多善于印象管理,在台前是阳光的正常人,在幕后却独自承受抑郁症带来的煎熬。走出抑郁症的阴影,不但要靠大学生的“自我救赎”,也离不开外部支持。

这是一个为难的现实——公众对抑郁症的基本知识和诊疗不甚了了,多数人对抑郁症一知半解,而一些蜻蜓点水、断章取义的“浅浏览”,致使抑郁症被标签化、污名化。大学校园里患抑郁症的学生人数在增加,有些大学生和他们父母却常常存在“病耻感”,刻意避免与老师、同学交换,乃至不愿意求医问药。

本科就读于计算机专业的张腾曾是抑郁症重度患者,他接触过很多的同龄病友,他们在早期时常常不愿示人。公然统计显示,我国每一年自杀死亡的人数最少是13万,而其中40%的自杀死亡者在自杀时得了抑郁症。

由于心理问题有很大的隐藏性,如果当事人躲避,老师们也难以发现,高校订抑郁症学生的前期筛查难度可见一斑。面对这些窘境,长时间在大学心理咨询一线工作的章文和秦琳都觉得当务之急仍然是“脱敏”,让学生和家长重视心理疾病,而非妖魔化抑郁症。

像了解感冒一样认识抑郁症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指出,预计到年,抑郁症将成为全球范围内第二大致残疾病。目前全球有3.5亿抑郁症患者,我国抑郁症人群约万,每一年有20万人因抑郁症自杀。因此,认识和了解抑郁症,提高对抑郁症的敏感性,及时发现、及时医治,是从社会层面上避免抑郁症的重要措施。

作为一种精神疾病,现代社会对抑郁症的认识也日趋充分,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和误区。抑郁是一种正常的情绪体验(抑郁情绪不是悲伤,而是缺少愉悦体验),并不是有抑郁体验就是得了抑郁症。当我们面对挫折、失败等负性事件时,产生抑郁情绪是一种正常反应,一段时间后,我们经过调剂是可以走出来的。只有长时间(延续两周)、无缘由处于抑郁状态中,才可能是抑郁症。所以,有抑郁情绪不要紧张,但较长时间的抑郁体验是需要警惕的,应当向专业人员求助。

抑郁症对得病者的影响绝不仅限于情绪,还可以体现在思惟活动、意志行动和生理等方面。典型抑郁表现可以为“3低”:情绪低落、思惟活动抑制、行动活动减少。抑郁症可以伴随生理不适体验,常见的有没有缘由的头部不适,胸闷等,但一般来说这些不适都没法找到生理疾病的客观根据。

当前对抑郁症的医治措施相比20年前已有非常大的进步,整体而言,抑郁症是一种可以医治且整体疗效还是很不错的疾病。通过系统的抗抑郁药物医治、心理治疗等方式,大多数患者可以治愈或明显好转,但及时诊断、系统医治是获得疗效的关键。

作为非专业人士,如何面对抑郁症、抑郁症患者呢。首先,不要轻视,不应当从道德角度评价抑郁症状,如指责患者懒惰、不思进取、不孝顺等,将疾病与思想问题、道德问题混为一谈;其次,表达真诚的关心、理解和支持,但不应该是简单的安慰“没事的,坚持一下就好”“有人比你更不幸”等;做好陪伴和支持,陪伴中应当给予充分的

现代社会节奏愈来愈快,对日趋普遍的抑郁症,需要我们更加重视,像对待感冒一样,加以认识、了解和理解,唯其如此才能更好地“知郁、治郁”,避免抑郁症带来更多的恶果。

预防

面对精神刺激 积极寻求外界帮助

其实,抑郁症不仅是可以治愈的,也是可以预防的。如何预防患上抑郁症?可以做以下尝试:

培养良好的人格

面对精神刺激积极寻求外界帮助,增强自信心,提高处理复杂问题的实际技能,这也是最关键的,避免外界刺激对自己造成严重的心身伤害。

交一批好朋友

要多交朋友,把自己置于集体中,从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中寻求温暖和友谊。不要整天把自己关在家里,想些不顺心的事。

保持一份好心情

忧郁情绪随时都会产生,遇到不愉快的事,多从好的、积极的方面着想,保持豁达的情怀。学会直率、坦诚,不要过分自责、自卑、自怜。

保持一份好奇心

广泛的兴趣是抑郁症的“救生圈”,当一个人的人生只有一种选择的时候,他的快乐也只能是单向选择,这类快乐也是不稳定的,应当借助多种方式调理释放自己。

(注:文中受访抑郁症青年均为化名)

浏览其它更多司法改革:向行政干预和法官腐败开刀法官队伍“大洗牌”

截留挪用、虚报冒领、吃拿卡要、优亲厚友:谁在扶贫款上动手脚、玩猫腻?

互助献血竟成“有偿兼职”:揭秘“卖血黑市”利益链

半月谈新媒体综合广州、中国青年报、中国周刊、人民、北京青年报、京华时报、西安晚报报导

:王 静

监制:孙爱东

:魏春宇郑雪婧

觉得不错,请点赞↓↓↓









































北京看白癜风哪间医院疗效最好
北京最好的白癜风医院在哪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cc-gy.com/jbyf/107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抑郁症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