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抑郁症 >> 疾病病因 >> 正文

教你五招,打破孩子的厌学情绪朱妍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4/10/16 11:04:49
之前,我在《两大原因,造成孩子的厌学情绪!》这篇文章中有提到孩子厌学的具体表现和两大原因,那么如果一个孩子已经厌学了,怎么办呢?今天,我想结合我多年从事亲子心理咨询中的感悟,给大家具体支了5招,希望对家长们有所启迪。1、要理解孩子厌学,是他遇见了他无法解决的问题,他现在需要的不是制裁,是盟军。有一个女孩在一年级的时候,老师布置了一个任务,让她背英语课文,共八句话。她回家后,跟着音频听了35分钟,没跟下来,她就跟她妈妈说:“妈妈,英语太难了,我学不会。”当时这个妈妈没在意,特别轻巧地说了一句话:“没关系,今天才周五,还有周六周日,一定能背下来。”说完之后,孩子一下子火了,她说:“我永远背不下来,我讨厌英文,我再也不想学,我不要去学校了。有些家长在面对同样的问题时会跟孩子说:“不学不行,英文必须要学会,你哭有用吗?”我想说,这样的“耿直”更不行。因为她学不会,本身就很难过。如果每次学不会的难过,再跟你骂她的痛苦联结,长此以往,学英文就不是“学不会难过”,而是“面对英语就不想学”。那家长看到她难过,能不能立刻安慰她,说:“孩子没事,你们老师太过分了,你刚刚学。你背不下来,我也背不下来,没事儿,你在妈妈心目当中是最棒的。”行不行?也不行。她在家里听到安慰,好像心里很舒服,但是她到学校看到别的孩子都背下来,自己却背不下来,她会是什么感觉?你会发现,她建立起来的自信是虚假的,不是真的。那我们可以怎么样做呢?心理学有一个词是“同频共振”。两个人在同一个频率上,你说的话她才能听进去;当两个人不在一个频率上,你说的话她怎么能听得进去。这个妈妈因为本身一直在学习心理学的课程,当她看到孩子很生气,就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于是对孩子说:“妈妈刚才注意到,你特别认真地跟着读,可是你读了半小时也跟不下来。”当妈妈理解她的时候,这个女孩一下子哭了,说:“妈妈太难了,我真的不会。”哭了10分钟。这位妈妈就说:“你平静一会儿,想一下,你希望妈妈怎么样做可以帮到你呢?”这个小女孩就说:“妈妈,我想你陪我一起听音频,你要帮我把英语追上来。”神奇不神奇?刚才哭着说讨厌英语、讨厌上学的小女孩,这一刻说的话是要妈妈你要帮我把英语追上来。心理学有一个著名的冰山理论。我们整个人就像冰山一样,冰山浮在上面的部分是行为与情绪,冰山以下是我们的心理需求。孩子在行为上说“我讨厌英语,我不要学英语”,实际上是在说“学不会英文真的让我很沮丧”。如果我们盲目把沮丧感拿走,你会让孩子觉得无能。这时候一定要看冰山下面有什么。妈妈继续说:“孩子,英语很难,但是你要学会它,对吗?”孩子说:“对,我要学会。”这位妈妈接下来就说:“我们看看怎么能够学会。”你会发现,沮丧感背后的力量很强大,它可以让孩子完成40分钟的听写读,期中考试还可以考到分。跟大家分享这句话:与沮丧一起被压抑的还有无能感和力量感,我们只有帮他跨越挫折,他才能够获得力量。著名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提到另外一个名词:心理免疫力。我碰到这个困难,解决了它,下次再碰到相似的困难,我就有信心解决掉它。翻越困难,孩子才会真正有信心。所以,当孩子回来跟你说我不要做、我很沮丧的时候,我们别急于宽慰他,我们帮孩子看看他想要什么,如何能够帮他做到。2、我们要尊重每个孩子的差异,有的孩子天生就有读书的资质,有的孩子没有,作家凡小西,就讲了一个关于她学渣儿子的故事:孩子爸爸是的工科博士,她是硕士,他们在最佳生育年龄生下了儿子。在孕期,他们做足了优生优育的功课,可儿子上小学后,竟然是个“学渣”,至少目前是这样的。一开始,她感到非常焦虑,给儿子报了各种补习班,请一对一家教,她自己也努力辅导孩子功课。可是,即便这样,儿子的成绩还是让她抬不起头。每次去学校,她都会悄悄的坐在角落,生怕被老师注意到。但抛开成绩,她发现他的学渣儿子真是来报恩的。虽然成绩不好,但孩子很善良,孝顺,即使成绩不好,他也依然很努力。更让她意想不到的是,班上投票选体育委员,儿子竟然全票通过。当问到同学们为什么选儿子时,同学们有的说他乐于助人,有的说他活泼开朗,有的说他很讲义气……而这,也让她从新思考了学习的意义。学习无非是为了让他以后有能力去养活自己,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可是我的儿子,他勤劳懂事善良,将来踏踏实实做一份平凡的工作,又何愁没饭吃?做完了一天的工作,他回到自己温暖的家,做一名体贴的丈夫、一位负责的父亲,当我们生病的时候,他愿意耐心照顾陪伴我们……就这样长大、变老。这样的人生,何尝不是一种成功的模式。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来看,没有资质的孩子是用来报恩的,因为读书特别好的,将来会去美国、英国、加拿大,见面只能靠视频。读书没资质的,等我们老了可以常伴左右,今天载我们去吃牛肉丸,明天载我们去吃海鲜,想想真美好!说到底都别再羡慕别人家有什么样的儿子或女儿,很多事情冥冥之中早已注定,不必太过强求。用心教育、陪伴成长,自己的孩子就是最好的。父母也不要太早为你的孩子下结论。人各有才,老天也很公平,当你小孩在这一部份比较弱,可能另一部份就会特别杰出。只要你细心发掘,很可能发现他有奇才,也可能他小时候不行,长大就成了!爱因斯坦说得好:每个人都是天才,但如果你要一条鱼去爬树,那这条鱼恐怕这辈子都会觉得自己很笨。了解了这一点,父母其实需要先知道自己的孩子是鱼还是熊猫。如果是鱼,要给它大片的水,如果是熊猫,要给它大片的竹林。3、父母克服急功近利的想法。有一位孩子得了抑郁症,不愿意去学校,爸爸妈妈带着他来我这边心理咨询。咨询了一段时间,爸爸妈妈有意识到了自己教育上的问题,打击式的教育让孩子产生了严重的自卑心理,最后陷入了抑郁的情绪。于是,这对父母做出了一些改善,也懂得去鼓励孩子和看到孩子的闪光点。坚持了1个月后,孩子依然有抑郁的情绪和自杀的念头,爸爸妈妈就来问我,孩子什么时候可以去学校读书,功课拉下了一个月怎么办?我就问他们:你觉得是孩子的生命重要,还是孩子的成绩重要?父母总觉得,今天我好好对他了,明天他总该听我的话了吧。今天我理解他爱护他,明天他总该去上学了吧。他今天开始看书了,明天该有好成绩了吧。怎么可能?孩子问题的产生并不是一朝一夕,家庭教育对他的影响刻骨铭心,父母暂时表面上的改变,是为了让孩子尽快的上学,孩子很聪明,敏锐的觉察到父母并未真正的改变,于是,也就很难发生变化。所以,当孩子出现问题,父母千万不要这么乐观,时间一定比你预计的要长。只有你先真心实意的改变了你的教育观念,并且持之以恒,孩子才会有机会发生改变。我们现在的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都非常的着急,恨不得孩子一下子学会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然而这种迫不及待的情绪只会增加孩子的紧张、焦虑感,也会引起孩子强烈的抵触心理。高速公路上有一道横幅,你开的那么快,要去哪里?你的人生走的那么快?要去哪里?我们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学会慢下来,要学会更有耐心的对待孩子。实际上同样一张考卷,一个孩子考了分,另外一个孩子考了7分,但是那个考7分的孩子如果能够同样弄懂这一些不会的题目,他的这张试卷也是分,他只是比第一个孩子晚了一些获得分,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人生是一场马拉松,并不是一场百米的冲刺,所以我们在面对处理孩子的学习问题上,目光要放的长远,而不能过于急功近利的寻求改变。4、大人们要有更多的心理灵活性去处理教育问题带来的压力,而不是成为学校和社会的加压泵,把压力变得更大,然后交给孩子。你都被压垮了,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接下来我要给大家介绍一对充满传奇的父子:刘墉和他的儿子,刘墉是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博士,著名作家、画家;儿子刘轩是哈佛大学硕士、著名的音乐指导和电台主持人、作家。然而,儿子在中学时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差生,他的考试卷上永远是“C”,每天憧憬的就是变成一个像舒马赫那样的赛车手。有一天,刘墉忍不住找他谈话:“你的老师告诉我,你现在整天梦想着当舒马赫那样的赛车手,变得不爱学习了,对吗?”刘轩略有挑衅地回答:“对,舒马赫是我的偶像,他像我这么大时成绩也很糟糕,他还考过零分,现在不照样当了世界顶级赛车手?”刘墉笑笑,“那就让我们打个赌吧,你要是考了零分,那么以后你的学业一切自便,我绝不干涉;可是,你一天没有考到零分,就必须服从我的管理,按照我的规定去好好学习。如何?”第一次考试后,刘轩还是得了C,并没有考到零分。刘墉就说出了对儿子的“命令”:拜托他早一天考到零分。哪一天考到了零分,哪一天就收获了自由。一年后,刘轩成功考到了第一个零分。换句话说,试卷上所有的题目他都会做,每一题都能判断出哪个答案正确,哪个答案是错误的。那天,刘墉亲自下厨做了一桌菜,对他说,“刘轩,祝贺你,终于考到了零分。有能力考到A的学生,才有本事考出零分。这个道理你现在应该已经知道,不过我是早就计划好了,你被我耍了,哈哈哈……”你看,换个方法跟孩子沟通,效果远比打骂、比较来得好。5、家长要放下对完美孩子的追求。近期,我在咨询中,遇到的几位厌学学生,在我眼里,都特别优秀。他们都是学校里曾经的学霸,高颜值,善良懂事,并愿意为了实现自我理想,而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那么,TA们倒底怎么了?他们从初中升学到高中后,由于身边都是和他们一样的尖子生,他们的成绩没有办法再名列前茅,此时,就产生了强烈的挫败感。看似完美的背后是对自己的挑剔和严苛,一旦没有符合自己的高标准高要求,就会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开始自我攻击,不休不止。“我不够好”,““我不配拥有这一些”,“我很沮丧”,“我是无用的”,这些信念频繁的出现,让TA们开始陷入了自责-自卑-无力-习得性无助-全然否定的怪圈。就好像《小欢喜》中的英子,明明是品学兼优,父母贴心的小棉袄,最后却用自杀来反抗妈妈让她窒息般的爱。然而,在那一瞬间,她喊出的话却不是:“我恨你们,是你们逼死了我”,而是:“妈妈,我知道你很好,每天照顾我,为我烧饭,你也很不容易,是我不配得到你的爱”。有一些优秀的人,习惯了自己的优秀,把“优秀”这种品质当成是在自己身上理所当然的体现,拥有时,也未曾感到多开心,一旦失去了一丝一毫,就会特别的煎熬。TA们内在的信念往往是:“我必须优秀,才有活着的价值”。这就会变得很可悲,强烈的欲望,会让已经遍体凌伤的自己,继续选择用鞭子狠狠的抽打自己前行,直到精疲力竭,还在咒骂自己不够好。而这些孩子的背后往往是对他们高要求高标准的父母,有一位女孩说,她妈妈从小就要去她考全班第一名,当她拿着第二名的成绩回家后,她妈妈就会很不开心,她为了让妈妈开心,拼命的想着要拿第一名。但进入市重点高中后,就算她怎么样拼命,也没有再拿到过第一名,而她也没有再看到过妈妈的好脸色。巨大的心理压力让她很焦虑,越想好,越难好,到最后反而出现了考试焦虑症的情况,无法正常发挥自己平时应有的水平。怎么办?父母此刻一定要意识到自己的教育方式对孩子造成的伤害,看到孩子的努力,降低对孩子的期待,同时传达一种信念给孩子,不管你是怎么样的,爸爸妈妈都会爱你。这样,孩子就开始学会爱和包容自己,也许他可以变得不用那么优秀,但他的人生却多了很多不一样的选择和乐趣。对一些父母来说,这很难,但你还得这样去做。有的父母会问我,当我们这样去做了之后,孩子一定会变好吗?我也不知道,但我知道不这么做,肯定没有希望,这么做还有希望。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心灵是敏感的,它是为着接受一切好的东西而敞开的。如果教师诱导儿童学习好榜样,鼓励仿效一切好的行为,儿童身上的所有缺点就会没有痛苦和创伤,不觉得难受地逐渐消失。反之,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如果总是针对他不好的行为,打压他,羞辱他,那么他所有的缺点都会因为你的聚焦而被放大,他敏感的心,就会关闭这些美好的东西。他可能穷其一生,都很难再燃起对自己的信心。如此一来,他就要带着童年的枷锁,过一生。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cc-gy.com/jbby/1573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抑郁症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