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抑郁症 >> 疾病病因 >> 正文

双相情感障碍你了解多少抑郁症经常替它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4/6/1 8:49:15

今天(3月30日),

是“世界双相情感障碍日”。

民小生了解到,

相比于抑郁症,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人数并不少,

但往往更容易被漏诊或误诊。

不仅病程复杂,

药物治疗更复杂。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与普通人有什么区别?

身边有双相情感障碍患者

我们该怎么做?

生活中,如何区分正常的情绪波动和双相情绪障碍呢?

情绪强度

大多数人都经历过情绪波动,但在可控范围内。我们的情绪会随着生活事件自然改变,这都是正常的,这种情绪波动通常不是极端的,也不会持续很长时间,而且切换的频率也有限。

双相情感障碍的波动范围和频率将明显高于正常水平。他们的情绪变化就像过山车一样,非常极端:有时极度兴奋,有时悲观和消极。

严重程度

正常的情绪波动不会干扰人们的日常生活,可以通过自我调节来保持心理平衡;双相情感障碍会给患者带来痛苦或不良后果,使其难以继续学习和工作。

诱因影响

正常的情绪波动通常有明显的诱因。无论情绪是高是低,总会有诱因。例如,当你买到你喜欢的商品时,你会感到非常高兴,当你遇到不幸的事情时,你会感到悲伤。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却是莫名其妙地兴奋或抑郁,总是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

识别、诊断、治疗“三率皆低”的双相情感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作为精神科的常见疾病之一,典型的患者通常可表现出“三高”与“三低”症状,即躁狂发作的“情感高涨、思维联想加快、活动增多”与抑郁发作的“情感低落、思维迟缓、活动减少”。两组症状可以交替或同时出现。

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胡昌清表示,“双相情感障碍一般是指在临床上既有躁狂发作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由于其复杂的临床特点,临床识别率不足。在我国,双相情感障碍的诊治现状不容乐观,大众缺乏对它的疾病认知,患者往往在首次出现肯定症状后很长时间才寻求专业帮助,接受正规诊治的比例并不高。

另外,近7成的患者被误诊过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人格障碍和精神活性物质滥用等精神疾病。这些因素让双相情感障碍成为了识别率、诊断率、治疗率皆低的疾病。”

胡昌清介绍,相对于痛苦的抑郁体验,患者处于轻躁狂状态的时候往往以为只是“心情忽然好了很多,想做很多事情”,对患者不熟悉的人,只觉得患者热心且热情,很难识别其异常兴奋情绪。

中国精神健康调查显示,我国双相情感障碍的终生患病率高达0.6%。然而,相较抑郁症等其他精神类疾病,双相情感障碍疾病诊疗面临诸多挑战,需努力提高识别、诊断和治疗率。

医院心身医学科周亚男介绍,“双相情感障碍”有一定的隐匿性,抑郁发作时相对容易被发现,但躁狂则不然,尤其是来得快去得快的“轻躁狂”状态,极易被忽视,导致抑郁症经常替它“背锅”,从而影响治疗效果。

早期识别和干预

有利于长期预后恢复,

减少病情的反复发作。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患者都会觉得自己非常孤独,不被理解,尤其在抑郁阶段,情绪低落、孤独感、绝望感会比较强烈,但人们对双相情感障碍仍存在明显的认知偏差。这些偏差和病耻感一起成为外界触发因素,极易导致患者病情反复发作。

有些患者常常容易模糊正常和异常的界限,仅把双相情感障碍里的抑郁相看作是生病,而把躁狂相理解为正常状态,要求药物治疗令自己达到“正常的兴奋”、拒绝使用心境稳定剂,导致躁狂相更易发作。

“双相情感障碍具有高复发率和高致残率的特点,如果不进行干预治疗,患者的身心健康、社会功能将严重受损。”胡昌清表示,目前国内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以及神经调控治疗等。心境稳定剂、抗精神病药是主要的治疗药物,而抗抑郁药的使用则颇受争议。"

“从国际精神科药物研发角度来看,以双相情感障碍为适应症的品种明显少于以抑郁症、焦虑症或精神分裂症为适应症的品种。”胡昌清表示,目前对于双相情感障碍的药物研发,会比精神科其他治疗药物研发更为困难。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陈俊教授表示,大多数患者既不想被看作“患者”,也不愿被当作“天才”,更希望社会以平等、普通的眼光看待自己。多通过正规途径了解科普知识,纠正认知偏差,帮助患者减少外界因素导致的反复发作。

出品:民生周刊(ID:msweekly)新媒体部

素材来源:澎湃新闻、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新民晚报

编辑:姜玉函

责任编辑:刘烨烨

主编:崔靖芳

“人民名品”

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杂志社旗下融媒体平台。

“民生周刊”

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中国唯一专注民生的新闻周刊。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cc-gy.com/jbby/1538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抑郁症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