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名医】杨甫德:用综合征思惟医治抑郁
转自:医院
杨甫德,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北京市心理支援专家组组长,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主任,世界卫生组织心理危机研究与培训合作中心主任。善于各种精神障碍、精神药物医治、心理治疗。
如何用药?
对独特个体,适当时机,适当医治。特定的药用于个体靶症状,才叫对症下药。这也是精准医疗的基本概念。
财新:你作为精神科医生,应当更推重药物医治吧?
杨甫德:目前,抑郁症药物医治相对更有把握,即通过干预下游调剂神经递质水平,从而改良症状。可以说,下游主管我们的外界感知,而药物是为了保持下游机制的正常。
但药物医治有局限性。有研究显示,药物对30%的抑郁症患者无效,这就属于难治性抑郁症。
财新:怎样认定药物无效?
杨甫德:一般来说,两种化学结构不同的药物,充足足疗程医治,一般要经历约12周,疗效依然不好,就可以列为难治性抑郁症。但是,治好一次后复发,不算难治性抑郁症。
财新:对难治性抑郁症,药物以外的方式可能有效吗?
杨甫德:固然。抑郁症患者的症状,不只是神经递质因素决定的。刚才说了,上下游都有关系。有的患者通过运动、中药、做公益等方式,病情也有所改良,乃至能够治愈。
财新:怎样界定临床治愈?
杨甫德:首先,症状要80%以上控制;其次,这类状态要稳定个月以上;第三,社会功能等基本恢复到病前水平。
财新:那末,应当如何选择用药?什么药最好?
杨甫德:不应该说药好不好,而应该说用得好不好。对所有药物进行群体视察,结论是疗效几近都是70%。关键是你能把这个药,用在你的患者身上体现出疗效。把症状辨认很清楚,判断患者对哪种药物敏感,把药物的功效发挥到最大,是临床医生的本事。
这也是精准医疗的基本概念。对独特个体,在适当时机给予适当医治。针对个体靶症状选择特定的药物使用,才叫对症下药。
财新:用药还需注意甚么?
杨甫德:病人失眠、焦虑、疼痛症状明显时,需联合用抗焦虑药,先改良患者的不适感受。
有时候,我不是根据效果选药,而是根据副作用选择。事实上,针对同一症状的不同药物,疗效差不太多,但患者的耐受性不一样,所以可以从躲避副作用的角度,来斟酌选择哪一种药物更合适患者。
另外,还需要做好评估,及时调剂剂量。不然患者感受不好。
财新:怎样判断剂量是不是适合?
杨甫德:关于剂量,理论上两派。一派认为需要充足足疗程;另外一派则认为长时间大剂量对大脑不好。
足疗程,即系统全程,分为3期:急性期是周,最长12周,医治以症状控制为主;巩固期月,病情没有波动、稳定,药物剂量不变;恢复期个月,药物剂量基本不变,需要更多心理社会支持、功能恢复。三个阶段都要预防自杀风险。
对充足,不同医生理解不完全一致。我认为,说明书规定的最大量,未必是充足,而要看患者自己的感受,可以疗效、副作用两方面斟酌。一般而言,患者开始感到有副反应,表明药量差不多了。
财新:医生根据甚么作出判断?
杨甫德:主要靠经验。首先对个体评估。某种药,有的患者或许1片就够了,有的人需要几片;其次,在后续调剂中需要不断视察,按部就班。一般需要经过周视察,如果药物无效,要在最大剂量范围内调剂剂量。需要注意的是,药物是不是有效,需要充足使用周后才能下结论。不要轻易放弃一个药。
财新:有的药物说明书上说,抗抑郁药物会增加自杀风险。这是什么原因?
杨甫德:这是世界各地都存在的复杂问题,目前观点不统一。
美国最早发现,基于循证证据,年轻人用抗抑郁药物可能增加自杀风险,但具体机制尚不清楚。
作为临床医生,我的理解是,其一,用药后初期会加重负性的感知。由于用药前一两周,效果还没显现,副作用显著加重。年轻人大脑发育更不成熟,在这1阶段承受力相对弱;其二,不同药物有差异,机制不一样。或许对年轻人副作用更大。
财新:抑郁症相干药物长时间服用,会对人体有害吗?
杨甫德:不一定。目前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仍有误区。有人认为精神科药物长时间服用副作用严重,会成瘾等等。但对一样需要长时间服用的医治高血压、糖尿病的药,就不会有这样的看法。
财新:近年来,国际上药物医治方面,有甚么创新和突破?
杨甫德:几乎没有突破。到目前,所有药物的作用机制都停留在调理递质上。我认为未来突破的期望也不大,由于致病的上游因素还未清楚。需要从其他角度、思路突破。
如何诊断?
主要靠细致问诊;为避免误诊,要有综合征思惟;危急情况不能单纯心理治疗。
财新:刚才谈了用药,我们再谈谈诊断。目前抑郁症的诊断有直观、量化的指标吗?
杨甫德:没有。通过影象、份子等指标进行初期生物学诊断方面的研究一直在进行,但没有突破性进展,特异性不强。另外,就算有相干指标,也没法全国推行。由于不符合精神科现状,目前精神疾病患者大多都在基层救治,医院不会配备像磁共振(MR)等相干装备,未来路还长。
财新:目前的抑郁症诊断方法主要是什么?
杨甫德:主要靠问诊。抑郁症诊断有两个必要条件。其一,核心症状一定要有两条以上。核心症状包括情绪低落、兴趣消退、精力缺少;其二,有功能伤害。能正常工作、人际交往的不能算。
财新:有人说抑郁症得病的最大特点是想自杀?
杨甫德:不能这么说。有自杀风险不一定有抑郁症。但医生诊断时,需要评估有没有自杀危险性。如果有自杀风险,按法规需要住院,精神科医生需对家属提示;如果有自杀偏向,不能单纯采取心理治疗,效果不够,可能需要应用电休克等医治。
财新: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等不同病症有类似的表征,如何避免误诊?
杨甫德:首先,要进行比较细致的问诊。一方面,排除器质性疾病,如心血管、肝肾功能伤害致使的精神问题,还要询问烟酒依赖、药品毒品使用史;另一方面,询问家族史。特别对疑问病例,家族史是重要信息。
其次,要捉住核心症状。对症状的评估有几个维度:原发、继发症状;核心、附加症状;肯定、可疑症状;系统频发症状、片断单一症状。症状是单一的,要综合成某个现象。这就叫综合征思惟。
财新:听说双相情感障碍不容易被辨认,通常需年才能确诊。应当注意哪些问题?
杨甫德:首先,轻躁狂、躁狂出现才能提示双相;其次,双相患者会出现一些妄图,但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妄图症状有区分。双相患者妄图时出现夸大、被害、名人妄图的多,和本身经历和当时心情有关。心情好时多为夸大;心情抑郁,妄图的内容多是罪行、虚无。但有一定理性和逻辑,特别离奇的少。
财新:有学者在进行量化诊断的研究,即通过一系列量表诊断病情,你觉得会是未来的趋势吗?
杨甫德:可操作性还需研究,需要研发实用的工具。现在量化诊断存在一些操作性问题。比如,需要的时间太长、填完表格后没法立刻出结果。需要随病程动态屡次丈量才更有意义。
量化诊断是有意义的,目前在诊断中医生个人经验的成份太多,今后结合量化结果,可作为医治方案调剂的根据。
本文转载自《财新》
来源:医院
我们的资讯来源于络,版权属于原创作者。在此,我们尊重并感谢原创作者的智慧和辛劳。如果涉及到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欢迎
白斑病医院北京市治疗白癜风【心理】你有隐形抑郁症吗?7招就可判断译:王璐(LSD该)壹心理心理咨询[详细]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病,但抑郁症并不可怕,很多抑郁症患者都能自己走出来。他们[详细]
【心理】你有隐形抑郁症吗?7招就可判断译:王璐(LSD该)壹心理心理咨询[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