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抑郁症 >> 疾病检查 >> 正文

有一种自省的方式,会让你陷入消极情绪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4/1/17 17:53:30

“为什么我总是会想起那个人呢?”“为什么我上一段关系会那么糟糕呢?”“为什么我同样的错误会犯一遍又一遍呢?”……

你会不会是否经常这样一遍又一遍地质问自己,然后试图从中找出问题的答案呢?

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经常听到这样的对话:

问:“晚上睡觉怎么样?”答:“不好,睡不着”、“脑子里总是在胡思乱想”问:“想的都是不开心的事是吧?”答:“是啊,真的不是我要去想,就是它们自己会冒出来的!”问:“然后呢?”答:“越想越不开心,越想越睡不着”。

以上的对话,是不是很熟悉?

那些不开心的事,我不想多想,可为什么总是会想?其实你是进入了“反刍思维”的怪圈。

反刍思维是指经历了负性事件后,个体对事件、自身消极情绪状态及其可能产生的原因和后果进行反复、被动的思考。

反刍思维作为一种认知,对情绪也有重要的影响。

当个体在生活中遭遇负性事件时总会在想,“这是为什么呢?”“我总是这样想很多”“我无法控制我的思想,没有办法集中精神来做事情”.....

个体对所遭受事件的原因、结果和对事件的感受进行重复性的回想,这不但不利于事件的解决反而使个体再次陷入消极的情绪和行为中。

简单来说,反刍思维是指个体反复地或者周期性地思考消极事件的潜在原因和结果。

一个人在犯错之后就开始像牛消化食物一样消化问题,反复地思考这件错事以及自己做错事的原因。

目标进展理论(goalprogresstheory)认为个体的反刍思维是因理想目标不能实现而产生的一种自我管理的认知方式。

当个体觉察到理想目标的实现受到阻碍的时候就会在头脑里不断地进行思虑,试图借由此种反刍来降低目标受阻的落差状况。

反刍思维可以使与目标相关的信息变得更加清楚,促使个体向这个目标努力从而使目标与现实的距离得到缩短。

如果个体放弃了目标或实现了目标,那么反刍思维就结束了。

Matin等人用思维镇压实验证明了目标进程理论:

实验要求A组被试想象北极熊,其他两组禁止想象北极熊,B组没有任何反馈信息,而C组是被告知他们成功控制了自己的思想的。

之后让三组被试快速指出电脑屏幕上与北极熊有关的词(例如“白雪”等)。

结果符合实验预期,单纯抑制想象且没有任何反馈的B组其反应速度比其他两组都要快。

这个实验表明思维镇压适得其反,越是试图控制的信息反而越容易闯入到意识里来。

“反刍”和“复盘”、“总结”最大的区别就是“反复”和“没有结果”,有反刍思维的人会一遍又一遍地进行思考。

脑海中循环了无数遍当时的场景,却在思考了千万遍后依然得不到能够说服自己的结论,最终陷入了认知的陷阱中。

很多心理学研究表明,这些消极的反刍思维,影响睡眠等生活质量,和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相关。

有反刍思维倾向的人可能会比那些心胸宽广、不藏事、不爱琢磨的人更容易沉溺在消极的情绪中走不出来,也更容易患上抑郁症。而除了引发心理问题,反刍思维还会引发很多身体症状。

比如:它会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导致高血压、心率加速、皮质醇增多;降低睡眠质量,导致入睡困难,容易惊醒;还可能引发暴饮暴食等自我逃避的行为。

可以这样说,反刍思维和抑郁症(重性抑郁障碍)存在密切的联系,它是导致抑郁症很重要的风险因素。

人们有时可能会觉得,再想一下这些事情,把事情缕一下,或许能找到一个答案或方法,解决我们的痛苦,结果却是越想越痛苦,陷入了魔性循环的泥潭,无力自拔。

当你在认知的陷阱中转圈圈时,你很可能会出现这些反应:

(1)抑郁情绪变得更重,且持续的时间也变得更长

(2)对事物的认知偏消极,出现了很多对自我的消极评价

(3)很难想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或者不去执行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些反应往往会使我们陷入到更深的负面情绪中。

为什么反刍思维总围绕着我?

研究者Shaw等人()对影响反刍风格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1.气质

气质,指人们在情绪反应性和自我调节方面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往往在一个人幼儿时期就有所体现,并在日后保持稳定。

其中,负面情感性是在气质中呈现的一种倾向:高负面情感性的人通常对负面刺激的有更高的敏感度,体验到的负面情绪更多,强度也更高。

负面情感性不仅使人们在生活中更多地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cc-gy.com/jbjc/1512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抑郁症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