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抑郁症 >> 疾病病因 >> 正文

湘西州精神病院呵护心灵情暖患者心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3-3-30 16:08:41
全国青少年白癜风公益援助 http://m.39.net/pf/a_5462118.html

团结报全媒体记者刘旭通讯员田晓俊满峰

来源:团结报

医生:“你一直在拍干嘛?”

患者:“我的腿里面有磁铁,要把它取出来。”

医生:“没有磁铁,快别打了。”

这是一位州精神病院二病室的医生与住院患者的对话,医生也是在通过对话判断病情。医院,会想到什么?是一个铁门里病人怪异、医生挨打的神秘世界?还是喜剧片和恐怖片相交织的画面?10月19日,记者一行走进这个被人遗忘的领域,看到的却是一幅幅医者耐心细致、默默奉献,患者倍感温暖、视医者为亲人的温馨画面。

因病情特殊,吃药时要由护士分配好,并逐一分发至患者手上。

医者父母心

出生于年的田心波医生是该院心理科的负责人,也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年,怀揣着青春的梦想,田心波大学毕业后考进了州精神病院临床医师岗位,“刚开始工作,听见病人大声吼,吓得病房门都不敢开。工作久了,深深感这是一个特别需要关心的群体。”工作之初,充满了恐惧,但看到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甚至是依赖后,田心波责任心油然而生,他渐渐地爱上了这个职业。

“精神科医生要保持着旺盛的学习劲头,因为大多数精神类患者不会清晰地表达自己的病情,医生只能凭着经验和专业知识结合判断”。年,一个抑郁症患者发了一条厌世的朋友圈,并配了药瓶的图片,“我看到朋友圈,已经是两小时后了”,基于职业敏感,田心波赶紧给患者电话,得知患者吃了安眠药。田心波就赶紧打给患者母亲,并告诉患者躺着不要动,等过来。“患者当时抑郁症发作,事后感到后悔,幸好发现及时。”田心波说起此意外,仍心有余悸。

“上次一个住院治疗的病人,病情稍微控制后,家属认为好了,坚持出院,回家3天就跳楼去世了。”田心波认为,面对精神疾病,要不只是在医学意义上消除它,要去理解疾病背后,患者的生活中到底发生了什么。还要和家属沟通好,让家属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让患者得到合理有效治疗。

“经常被语言和肢体暴力。”谈及患者医治过程,田心波神情有些伤感。精神疾病的治疗是漫长的过程,大多数患者都伴有失眠、焦躁、抑郁等情况。用药后要两到三周才有明显效果。在这个过程中,田心波常常会受到和辱骂:“这个医生没用,治不好我的病”、“精神病院的都是癫子医生”、“医生都是骗人的,我根本没病”……每回听到此类语言,田心波心里也不舒服,但又很快自愈,因为患者在病情控制后,常常会主动上门找他道歉,并表感激。

“语言辱骂还好,意外或危险的情况也常见。”田心波说,之前有名60多岁的女患者有被害妄想症,来医院就诊时背后藏着一把刀。后来了解情况后,才知道患者在外砍伤了人,随时有再伤人的隐患。医护人员给予合理安置后,才松口气,“万一在我们了解情况前就发病,后果不堪想象。”

还有名50多岁的男患者,住院治疗过程中发病,要撞墙自杀,“病房里好几个医护人员和我一起冲过去抱住他,当时什么都不想,一心就是守住他别出意外。”病人情绪稳定后,田心波发现自己手指被撞肿了,其他医护人员多少也受点伤,大家没有责怪,只是轻叹:“总算没事,控制住了。”

回忆过往,田心波说:“我被这个有爱的大集体感动了,当患者需要时,尽管被患者打过骂过,大家还是一如既往全心全意地付出。”

锦旗。

护理岗位平凡而伟大

中午12点30分,在食堂吃过午餐后,二病室护士长周莉一边匆忙骑上电动车,一边和记者打招呼:“我先送药去。”记者询问后得知,精神类患者治疗周期长,几月、甚至几年,患者需要长期吃药。有些患者住得远,身患疾病又出行不便,医生在了解其病情的情况下,酌情把药托长途汽车带给患者。

精神患者的护理工作琐碎而繁杂。没有强烈的责任心、爱心,是做不下去的。

医院工作已有20余年,说起工作,她反复提到:“精神病人需要我们更多关心,更多爱。”是的,她也是这样做的。由于精神疾病致残率高,除基本护理外,给患者喂药、喂饭、洗澡等是日常工作,有时甚至接屎、接尿,大家从无怨言。对于患者来说,护士更像“家长”。

“患者发病时候不仅生活无法自理,还会有暴力行为。”有一次,一个女病人自己不会洗澡,周莉给她脱衣服洗澡时,被她突然推倒在地,周莉当即疼痛不已,起来后又忍痛继续完成洗澡工作。

精神科护士是心胸宽广,温柔善良的人。

因为她们面对的患者都是精神上异常的人,病情发作时他们并不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会对日夜照顾他们的护士非打即骂,甚至出现暴力行为。

“昨天,我们科有个护士就被发病的患者一拳把眼睛都打肿了。”周莉边说着,边把手机照片给记者看。照片中的护士,右眼肿胀,周围皮肤一大圈青紫色,看着伤也不轻。“为了阻止患者各种意外,我们同事手指被咬出血、脸被打肿、身体挨拳脚等等,没有不被打过的。”周莉说,“但即便如此,她们依然对患者保有热情,照顾有加。因为大家知道患者是身不由己,所以不怪他们。”

因为病情,有些患者甚至会对身边的亲人有敌意,却非常信任陪伴在他们身边的护士。

“收治过最小的患者是13岁的女孩。”周莉说起这个女孩,成就感满满。女孩母亲去世,跟着爸爸生活,医院时裤子脏了,周莉看见后估猜是生理期来了。小女孩不懂,周莉和其他护士把她带去洗澡,换上干净的裤子,并教她如何使用卫生巾。后来,在她们无微不至关怀下,女孩病情得到很好的治疗效果,对周莉和其他医护人员都十分信任甚至是依赖,“这个女孩现在已经20多岁了,目前在外地一家超市工作。”前几天,女孩给周莉发短信告诉她,自己找了一个男朋友,和周莉分享新生活的喜悦,并询问自己的病情结婚生子是否有影响。“很多患者经过长时间的治疗和相处,和我们都成了‘熟人’。”

周莉走进病房,一大群患者跑过来,有打招呼的,有问今天活动的,有倾诉的,等等。大家有事没事都愿意和她说话,周莉也永远那么有耐心,不把他们当病人,总是尝试用朋友的感觉交流。

“患者对我们很信任,有些出院了在社会上得不到尊重,医院来。”周莉认为,一个好的精神科护士要有高尚的人道主义情怀,给予患者充分关怀和尊重。周莉时常在病房询问患者的感受,倾听患者心声,“了解得越多,越能针对性护理,交流也是治疗。”

“出操和开展娱乐活动也是必不可少的。”每天,男女患者会被错开轮流带去娱乐活动室。在值班护士的带领下先集体跳操,然后再让患者根据自己的喜好去唱歌、跳舞、打乒乓球、做手工等。在娱乐室里,音乐、笑声此起彼伏,处处透着温馨,充满了“治愈”的气息。

20年如一日,周莉和同事一起,默默坚守在这个特殊群体的身边,在平凡的岗位上了伟大的贡献。年,周莉被评为湘西州第一届“最美卫计人”。

为防意外,医护人员贴心地自制“哑铃”。

精神科里的精神

医院建于年,是“二级甲等”医院。医院住院部分为“男病人治疗和康复区、女病人治疗和康复区、精神康复科、物质成瘾科、老年科”等五个主要科室。

截至目前,该院现有住院患者近人。医师65人,护理人员人,共同承担着患者的临床诊治、护理、康复训练等工作,工作量大可想而知。

记者留意到,即便是住院患者多,但各科室、病房、食堂、洗漱间等干净整齐;患者康复治疗、吃饭、吃药等,整体工作流程井然有序……在门诊大厅,一名住院患者的家属告诉记者,“这里环境好,设施齐全,医护也很周到,就像在家里一样,极大地解决了我们家属的后顾之忧。”

精神病院没有产科的温馨、没有急诊的惊心动魄、没有儿科的成就感。但对于这样一群医护人员而言,却对患者始终有一份羁绊。在这份羁绊里,他们努力地学习做一名合格的精神科医护人员。他们忍着被打骂的风险,给予无私的关怀与帮助,守护患者的心灵,逐渐修炼成患者信任、依赖和称赞的优秀医生、护士,为患者撑起了一片蓝天,用实际行医院“厚德、笃行、精业、奉献”的精神。

本组图片由刘旭摄

(全文完)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尽快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若需转载本站原创授权文章,请后台邮箱申请。

封面湘西邮箱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cc-gy.com/jbby/1466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抑郁症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