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抑郁症 >> 疾病诊断 >> 正文

ldquo中医针灸rdquo申遗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19-12-24 22:44:37
文章作者:王莹莹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杨金生郭琪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台港澳中医药交流合作中心

年11月16日由我国申报的“中医针灸”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标志着“关于生命与自然界认知智慧结晶”的中医针灸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加强中医针灸对话与交流,促进中医药传统文化多样性的新局面。在“中医针灸”申遗成功8周年之际,推出“经络穴位图的传承印迹”,以便让更多的人了解经络穴位、了解经络穴位的演变、了解经络穴位的临床应用,传承发展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针灸学中的经络循行、腧穴定位和人体的体表形态、内脏定位等密切相关。准确表示出腧穴体表定位、腧穴与经络关系、经络循行规律,实现经络、腧穴内涵的可视化,十分关键。对此,古代医家发明了各种针灸图谱,以便增强直观印象,加强针灸教学培训和临床操作的准确性。针灸图谱有腧穴图、经络图,古代亦称为明堂图,如敦煌文献中的《明堂五脏论》所说“明堂二字,其义不轻。明者,命也;堂者,躯也。立形躯于世间,着明堂而医疗。”可见记载穴位位置、经络循行的图谱在中医针灸发展的历程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文献记载的早期经络腧穴图

从现存文献资料来看,三国时期有针灸图谱的雏形。据《唐志》记载,三国时魏国曹翕著有《十二经明堂偃侧图》,《新唐书》中载有“曹氏黄帝十二经明堂偃侧人图十二卷”。《隋书·经籍志》载:“秦氏承祖偃侧杂针灸经,偃侧人经,明堂孔穴,明堂孔穴图,偃侧图。”《新唐书·艺文志》中亦载有“秦承祖明堂图”字样。秦承祖为南朝刘宋医家,这是最早有关绘制经络图医家姓名的记载。

晋代葛洪《抱朴子·杂应》载:“又多今人以针治病,灸法不明处所分寸,自非旧医备览《明堂流注堰侧图》者,岂能晓之哉。”由此可见后世医家对这些图谱的高度认可。遗憾的是,这些图书均已佚。

偃侧图是早期腧穴图的一种称谓,从有限的文字记载来看,该图只是很简单地点出腧穴的位置,并且所绘腧穴与后世的明堂图比较其数目也较少。当时的针灸理论中尚未出现明确穴位归属十二经、十四经的确切连线,虽四肢部已经按三阴三阳经归属腧穴,但走向并未区分向心或离心性质,四肢以外部位的腧穴则不按经络排列。如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中共叙述腧穴个,这些穴位是按头、面、项、胸、腹、臂、股等部位排列,未完全按经络循行叙述。

现存最早的明堂图

年,在我国敦煌出土的古代医学卷子中,发现三片针灸腧穴文献残页,经考证确认是《黄帝明堂经》的一种古传本,其中图文相间的针灸明堂图保存较为完整,经专家考证认为绘制年代为唐咸通年间。其残卷保存一正面人形的上半身图,并存有一部分穴名、部位、主治和灸壮等内容。而在图的正中、面首的正上方,写着“明堂”两字,这是所有已知考古发现和古医籍中以“明堂”两字与腧穴图对应记录的最直接有力的实物证据,也是目前已知中国存世最早的明堂图。现存于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馆,存5幅完整图,13幅残图,记载近80个穴位。现有文献中并无记载其作者与书目,据王德琛等学者考证孙思邈晚年著作《千金翼方》“杂灸法”相关内容中,有较多引文的语言风格、灸疗内容与其中的《灸经图》注文相似。

最早的官修腧穴图

据王雪苔考证,最早的官修明堂图是《明堂针灸图》,它是在唐代甄权所著《明堂人形图》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甄权是隋唐年间针灸医家,一生著述颇多,绘有《明堂人形图》l卷,撰有《针经钞》3卷,《针方》《脉诀赋》各1卷,《药性论》4卷。这些著作均已亡佚。其中《明堂人形图》是一部以图为主,同时有详细文字说明的著作,在当时流传广泛。据孙思邈《千金翼方》记载,对于这部《明堂人形图》的编绘,甄权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他以秦承祖所绘的针灸图为蓝本,并用《针灸甲乙经》等著作对秦图进行了校定,发现了许多错误之处,在纠正和补充秦图的基础上,新撰了明堂针灸经穴图。

据记载,唐太宗李世民曾亲临甄权之家,咨询药性及养生之道。唐贞观年间(~年),政府组织人员修订明堂图,这是官方首次主持修订明堂图,此次修订的明堂图称为《明堂针灸图》。官方这次主持修订的明堂图是以甄权《明堂人形图》为基础,而且还在完成之后交给甄权审定。在编撰体例和内容上,两部明堂图非常相似,都是以仰人、伏人、侧人三幅图形统编了个穴名,明显带有对《明堂人形图》的修订痕迹,增加了腧穴别名和郄、络穴性,明确了对腧穴位置的表达,并且纠正了个别腧穴的位置。因此,可以认为官修《明堂针灸图》实际上是对甄权《明堂人形图》的一种修订或再版。

最早的彩色腧穴图

孙思邈在前人明堂图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见解,绘制了彩色《明堂三人图》,该图共有3幅,分别为仰人图、背人图和侧人图。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卷二十九中记载了《明堂三人图》的绘制情况:“旧明堂图,年代久远,传写错误,不足指南。今一依甄权等新撰为定云耳……其十二经脉,五色作之,奇经八脉,以绿色为之,三人孔穴共六百五十穴,图之于后亦睹便令了然。”这段文字记述了孙思邈绘制《明堂三人图》是为了纠正旧明堂图的“传写错误”,并言明所绘的明堂图是以甄权明堂图为依据,还用五种颜色分别对应十二条经脉,用绿色标记奇经八脉(如任脉、督脉等),统编的穴位总数为个(双侧计数)。

孙思邈《明堂三人图》是一套彩色人体经脉腧穴图,这是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套彩色经脉腧穴图,该图的绘制年代应该是在《千金要方》成书时或之前(公元年),也就是在唐高宗永徽年间就已经绘制完成了。唐代的经络图谱记载多以仰、伏、侧三人图的方式呈现,只是四肢部腧穴按经排列,其他部位腧穴不按经排列,说明此时的明堂图中还没有出现完整的连接十二经或十四经穴的经穴连线。然而孙思邈的这种绘图体例对随后的医家王焘以及宋以后明堂图的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后世医家“明堂”专书的不断问世,明堂图的绘制也日臻完善。

经脉十二图的先河

唐代医家王焘,今陕西眉县人,出身世家,喜爱医学,在皇家图书馆任职20多年时间里,博览群书,采集诸家医方,于唐天宝十一年(年)编撰《外台秘要》40卷,该书非常重视经脉腧穴与图的关系,在此前明堂图一般多为3幅图,而王焘则将十二经脉分别绘成12幅大型彩色挂图,也用不同的颜色标出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十二经脉图是按十二经脉循行排列的,并且把经络、腧穴统一起来,列腧穴于经脉之上,但穴位排列方式与现代不同,它均从五输穴起始,对于经过躯干的经络,则按顺序排列到四肢躯干相接处,再从头颈部向下排列,与躯干部的本经相接。唐代以这种记录方式为代表,此后开启宋代图谱十二人图之源,即“多人图”。可惜的是现已不见原图。

对于经脉图的重要性,王焘论述道:“立经以言疾之所由,图形以表孔穴之名处。比来有经而无图则不能明脉俞之会合,有图而无经则不能言百疾之要也。由是观之,书之与图不可无也。”由此可见,经脉图谱在中医针灸学术传承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经脉脏腑图的融合

宋代是针灸经络图发展的一个重要时代,最大的特点是重视经络走行、腧穴定位与解剖之间的关系,其腧穴图中融入了脏腑图的内容。十二经脉“内属于脏腑,外络于支节”,有的经脉不仅属络脏腑,还循行到某些脏腑,以增强关联。

《存真环中图》是宋代较为完整、典型的经脉图谱。北宋政和二年(年),杨介著成《存真图》1卷,之后又增加十二经脉图文内容,合为《存真环中图》一书,于公元年刊行。所谓“存真”是指五脏六腑图,“环中”是指十二经脉图。原书已佚,但十二经脉图通过日本医籍《万安方》的转载而得以保存,均以文字说明经脉起止循行部位及络属脏腑。从中可以看出其所绘的经脉循行线不仅有主干,也有相应的分支,除体表循行线外,还绘有经脉属络内脏的内行线,手阳明脉图等还绘有相应的内脏。

北宋朱肱著有《南阳活人书》,卷一有经络图6幅,现存有宋刊本《重校正活人书》,藏于日本静嘉堂文库,其图均以文字说明经脉起止循行部位及络属脏腑、主要穴位,个别经有主治取穴,先列手六经,后列足六经,图中只绘出膝肘以下五输穴。

经络腧穴分类图的出现

随着经脉腧穴图的推广和经络腧穴理论的逐渐完善,古代医家们开始将经脉腧穴图画得更加详细周密,甚至按照著作的体例、内容将腧穴进行归类排序介绍。如南宋王执中《针灸资生经》(年),卷1为腧穴部位及主治、针灸法,按头、面、肩、背俞、侧颈项、膺俞、侧腋、腹、侧胁及手足三阴、三阳分列诸穴,共收载穴,附经穴图46幅,除了列出十二经脉图以外,还将各部穴位逐一作图介绍。

十四经脉图的完善

元代滑寿《十四经发挥》附有16幅图,即十四经脉图加正背面骨度分寸图各一幅。十四经脉图是一经一图,穴从经注,按经脉循行顺序排列,以后谈论经络多以此为主要参考,即按经脉流注方向排列穴位,从起始穴到终止穴,现代图谱也采取这种方式。

清代经脉图和经穴图的分离

清乾隆四年(年),吴谦等奉敕编纂大型医学全书《医宗金鉴》,该书包括经络、腧穴、针灸证治及刺灸法部,并配有歌诀、注文和插图,首次将十四经的经脉与经穴这两种性质不同的图分开,置于相应经脉处,以便对照其异同。这对于正确认识经络与经穴连线图的区别有重要的作用,而在此之前,经络图与经穴图多为单行,或混作一图。

将经穴图和经脉图分开论述的代表作还有清代陈惠畴的《经脉图考》,此书记有十二经循行图,一经一图,同时有十二经穴位图,亦为一经一图,旁有说明,并增列了奇经八脉图,每经分别配循行图和经穴图,共计40图。经穴图是以分部描绘为主,包括前面颈穴总图、胸腹总图、后头顶穴总图、背部穴总图、侧头肩项穴总图、侧胁肋穴总图、阴手、阳手穴总图各1幅,以及阴足、阳足穴总图各1幅,共计10幅经穴图。另绘制仰人全图,伏人全图各1幅,采用同色绘制十四经脉,只标有各经起始穴、终止穴、八脉交会穴。

现代的针灸经络腧穴图谱

古代明堂图演变至今,表现形式上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为了体现腧穴定位的准确性,多描绘出骨骼、肌肉、神经等组织结构,名称上也不再称明堂图,而改称为“针灸穴位挂图”。年,第一套标准针灸经穴挂图由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依据国家标准《经穴部位》绘制。今天,专家学者研制出多种穴位挂图,或单穴单图,或分经显示,或分部位显示。尤其是随着影像学的发展,系列挂图或分层显示穴位结构,或动态显示经络的循行。随着中医针灸在国际上的广泛传播,针灸图谱也发展出了多语种版本,或与医疗技术相结合,被进一步绘制成人体艾灸穴位图谱、人体刮痧穴位图谱等,以满足针灸研究、教育和临床治疗的需要。

编辑:王迪

新九针疗法+埋线疗法+浮针疗法+腹针疗法+蝶腭神经节针刺

各级有关医疗机构及从业医师:

为了普及推广中医特效针法临床治疗技能,同时交流各地医学临床诊疗先进经验。由医院医院共同主办的“全国第十二届医特色多种针法临床应用技术研修班”将定于年4月17日在河南省郑州市举办。届时将邀请全国知名专家授课,欢迎贵单位组织相关人员参加。

一、疗法介绍:

(1.)“新九针”疗法由于历史的原因,源于远古时代的“九针”疗法,逐渐后世医家放弃,导致“九针”中大多针具的流失。为了全面地继承和发展我国医学的宝贵遗产,山西省针灸研究所首任所长师怀堂教授,带领全所科研人员通过多年的努力,将两千年前就广为临床使用、种类丰富、治疗病种多样的“古九针”进行了深入细致地考证及研究,于年改制出最初的新九针针具,该针具包括了镵针、铍针、锋钩针、三棱针、火针、梅花针、磁圆梅针、鍉针、圆利针、毫针、长针。结合临床多年的丰富经验,反复探索,研制出了系列“新九针”针具,试用于临床,并取得了肯定的疗效,创制了独特的新九针疗法。由于改制后的新九针既保留了其原有的优点,又结合多种现代学说和技术,一经问世,就被国内外针灸界同仁赞誉为“新九针”,这一疗法也便成为“新九针疗法”。“新九针”是师怀堂医师经过50余年的中医针灸临床实践,在《内经》古九针的基础上大胆革新、潜心研制出的九种针具。它虽源于古九针,但在外形、针法及适应范围等都与古九针有较大的区别。

新九针临床应用的治疗范围:

(1)鑱针:皮肤病,慢性胃病,面瘫。

(2)磁圆梅针:肩周炎,静脉曲张,小儿腹泻,胃肠功能紊乱,小儿遗尿症,动脉硬化,风湿性关节炎,中风后遗症,神经衰弱,不孕症。

(3)鍉针:慢性咽炎(一次治愈),软组织挫伤,肛肠痔瘘。

(4)锋钩针:肩周炎,筋膜炎(一次性治愈),神经性头疼,腰背肌劳损,腱鞘炎,脑血栓后遗症,顽固性疼痛,胃痉挛,哮喘,急性结膜炎,急性扁桃体炎。

(5)火针:慢性胃肠炎,结肠炎,风湿类风湿关节炎,肩周炎,坐骨神经痛,三叉神经痛,中风后遗症,盆腔炎,痛经,顽固性失眠,网球肘,腰肌劳损,创伤性关节炎,甲状腺囊肿,阳痿,面瘫,末梢神经炎,扁平疣,皮肤结核,牛皮癣。

(6)圆利针治疗:癫痫,坐骨神经痛,三叉神经痛,肌肉关节剧痛,腰间盘突出,中风后遗症,肌无力,脑外伤后遗症。

(7)铍针治疗:皮肤良性瘤,体积较大疣,肛肠息肉。

(8)梅花针治疗:顽固性头痛,失眠,中风后遗症,神经性皮炎

(9)三棱针治疗:头痛,高热,急性咽炎,四肢麻木,小儿营养不良。

(10)多种针具联合应用治疗:顽固性失眠,神经性头痛,抑郁症,慢性鼻炎,三叉神经痛,面瘫,面肌痉挛,腰腿痛,足跟痛,甲状腺疾病,帕金森,耳聋,耳鸣,近视,斜视,视神经萎缩,无痛针灸减肥,美容(祛斑、去皱、美白)等。

(2.)埋线疗法

穴位埋药线疗法是根据针灸学理论、中药学和现代物理学相结合的产物,它通过针具和药线在穴位内产生的生物物理作用和生物化学变化,将其刺激信息和能量以及中药通过经络传入体内,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实际上埋线疗法是一种融多种疗法,多种效应于一体的复合性治疗方法。

穴位埋线疗法的适应范围非常广泛,目前主要用于各种慢性疾病,需要较长时间进行针灸治疗者。如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肠炎、胃炎、腰椎间盘突出、坐骨神经痛等等,也常常用于美容、减肥、保健等项目,将这种疗法用于治疗痤疮、黄褐斑、肥胖以及人体疲劳综合症等。适应工作压力比较大,生活节奏比较快的现代人。

(3.)浮针疗法

浮针疗法是用一次性使用浮针在非病痛区域的浅筋膜层(主要是皮下疏松结缔组织)进行扫散手法的针刺疗法,具有几无痛苦、无副作用、见效快、适应症广等特点。

新近研究表明:传统针刺方面起作用的正是浅筋膜中的主要组织:皮下疏松结缔组织。浮针疗法不像传统针刺一样深入多层组织,仅仅作用在浅筋膜,力专效宏。

本疗法主要治疗各种疾病(如头痛、网球肘、膝痛、踝关节扭伤、腕管、综合征、急性腰扭伤、带状疱疹后遗症、痛经、胆囊炎等)引起的疼,对酸、麻木、胀等症状也有较好的作用。

(4.)腹针疗法

腹针疗法是通过针刺腹部特定穴位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针刺方法。该疗法根据以神阙穴为中心的腹部先天经络系统理论,寻找与全身部位相关的反应点,并对其进行相应的轻微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临床主要适用于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疾病。

主治落枕、肋间神经痛、肩部扭伤、急性腰扭伤、坐骨神经痛等病症。

用腹针疗法。分别取相对应的颈部、胸部、肩部、腰部、下肢部穴。也可配合体针疗法。

二、主讲内容:

第一天

1、新九针总论、治疗范围、适应症、禁忌症

2、埋线疗法总论、诊疗范围、优势3、浮针总论、诊疗范围、适应症、禁忌症

4、腹针总论、诊疗范围、适应症、禁忌症

5、蝶腭神经节针刺临床应用

6、刀钩针的临床应用

第二天

1、督主周身疾病

2、疼痛3、针灸与疼痛

4、针灸处方

5、关节影像诊断学6、秩边透水道

7、寰枢关节半脱位8、醒脑开窍法

9、脑血管疾病10、抑郁症11、神经衰弱

12、美容、减肥

第三天

1、面瘫2、面肌痉挛3、头痛

4、眩晕5、老年性痴呆

6、帕金森综合征7、三叉神经痛

8、枕大神经痛9、耳聋耳鸣

10、牙痛

11、鼻炎12、痤疮13、甲状腺疾病

14、口腔溃疡15、肋软骨炎

16、颈心病17、颈源性头痛

18、眼部疾病19、慢性咽炎

20、小儿脑瘫

第四天

1、颈椎病2、腰椎间盘突出症

3、腰椎骨性关节炎

4、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

5、梨状肌损伤6、肋间神经痛

7、项背肌筋膜炎8、小儿肌性斜颈

9、带状疱疹10、胸廓出口综合征

11、痛经12、慢性胃炎

13、强直性脊柱炎14、乳腺增生

15、盆腔炎16、溃疡性结肠炎

17、

第五天

1、肩周炎2、腱鞘炎及腱鞘囊肿

3、痛风诊断和针刀临床

4、膝关节炎和关节积液

5、足跟痛6、股骨头坏死

7、类风湿性关节炎8、肱骨外上髁炎

9、肱二头肌腱炎10、牛皮癣

11、更年期综合征12、失眠

13、小儿多动症

老师现场示教,讲解注意事项,学员可以带患者免费治疗。

三、主讲专家:

李玲,主任医师、教授。山西医院(医院)特聘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山西省名中医,首届山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医大师吕景山亲传弟子,世界中医药学会针刀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针刀医师学会常务理事,山西针刀学会常务理事,副会长。中国针灸学会头颈部针刀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从医45余年,致力于中西医结合、新九针、小针刀、刀钩针、埋线、浮针、腹针等疗法的研究,擅长采用小针刀、针灸、埋线等技术治疗各类疾病,如颈椎病、颈源性眩晕、颈源性心脏病、各种头痛、脊柱相关性疾病等。

四、邀请对象:

1、各医院针灸科、中医科、骨伤科、理疗科、疼痛科、康复科等科室医生。

2、从事针灸技术、教学、科研机构等研究人员。3、个体相关从业针灸推拿医师等。

五、研修方式及证书:

1、由老师亲自授课,并现场示范及手把手教授。欢迎各学员收集整理临床病例现场与专家交流,也可以带病人现场演示治疗。

2、考核结束颁发医院学业证书。

3、报到时交二张一寸免冠彩色照片。

六、培训事项:

培训时间:年4月17日—21日学期:5天(4月16日报到)。

培训地点:郑州大同宾馆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大同路3号

培训费用:人民币元(包括元报名费、授课、资料费、合影费)。培训期间食宿由会务组统一安排,费用自理。)

备注:提前报名并预付报名费者赠送一套师怀堂新九针包(磁性圆梅针1支、毫针30支、梅花针1支、大三棱针1支、铍针1支、锋勾针1支、鍉针1支、鑱针1支、圆利针2支(长1支,短1支)、火针:细6支,中2支,粗1支,平1支,多头/三头1支(包括单头针,它又分细中粗,多头火针,火鍉针,火铍针)及配套器具微型酒精灯和针线包,毫针针盒。

七、报名方式及联系方式:

全国统一报名及王老师

☆特别提示:为提高培训质量,此次学员名额有限,为保证您的席位,请收到此通知后及时报名!

中医技术推广交流

埋线、美容线雕、中医望诊、小儿推拿、整合医学、膏药制作、九针疗法

详情

凯凯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长按







































白癜风的土方
白癜风的危害有哪些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cc-gy.com/jbzd/935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抑郁症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